仓库仓储,供应链管理,仓储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主营业务 > 供应链管理

西海岸时间全新开启

2024-01-06 供应链管理
详细介绍:

  当下的青岛,在“蓝色跨越”的激越进程中,在“再造一个新青岛”的宏阔指向下,“西海岸”这片由黄岛和胶南构成、拥有保税港区等开放高地、仅陆域面积就高达

  2011年青岛生产总值达到661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万美元。

  经济学界一致认为,一个快速地增长的经济体,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至17000美元时,就处在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市场加速扩容。同时,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阶段如果迟迟没找到赖以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那么就潜藏着发展失速的极大可能,也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规院有关专业的人介绍,日本失落的20年,提供了惨痛的跌落陷阱的现实例证。他说,尽管尝试了各种刺激政策,日本经济增长率还是从1955年至1975年的平均增长9.2%,降至1975年至1990年的3.8%,进而跌落为1990年至2010年的0.85%,减速变为长达20余年的停滞。

  回顾2011年各省市的GDP增速,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增速较高大多分布在在中西部,西部省份增速都在12%以上,中部省份中最低的河南也达到11.7%。相比之下,东部沿海省份的增速普遍放缓。

  有专家指出,沿海某些地区增长放缓,固然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机,外需下降,但新的增长点难觅,无力应对“刘易斯拐点”到来后,人口红利的衰减,以及从计划向市场转型所释放出的制度能量逐步减弱等全新状况,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某些地区已然浮现了产业升级换代缓慢、消费社会始终未能建立、人均收入得不到提升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较为显著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

  在2011年,天津以16.4%的经济提高速度,与重庆并列全国第一。从GDP总量看,天津与重庆两大直辖市,也于2011年双双迈入万亿元俱乐部。但天津总面积只有1.19万平方公里(与青岛大致相当),而重庆总面积有8.24万平方公里之众。天津崛起,其核心来自于滨海新区的持续发力。在2011年,227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 (这一面积也与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相仿)完成生产总值6206.9亿元,同比增长23.8%。而这一数据,对整个天津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以上。

  正是以滨海新区为最大引擎和突破口,成就了天津的快速地增长。以两位数增长的GDP纪录,一度书写着青岛发展的辉煌历程。然而,像任何一个身处“临界点”,面临“增长极限”的沿海发达区域一样,缺乏后续动力,是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极大局限这座城市的发展需要另一条起飞的跑道,目的是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当然,有专家也指出,不能将青岛与天津、西海岸与滨海新区甚至与浦东和上海做简单的机械的类比,两者也拥有太多的不可比性。但是,构建新的经济平台,打造战略性的经济增长极,进而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一天津崛起的成功经验,对于亟须全力突破发展“临界点”的青岛,极具借鉴价值。当下的青岛,正面临难逢的宝贵机遇。

  去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这一规划中,“以青岛为龙头,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清晰表述,意味着青岛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承担起推动半岛乃至国家蓝色崛起的历史使命。

  “就像1984年的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旭东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其实是新一轮沿海经济板块进一步开放这一国家大战略的重要一环。” 他细数我国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长三角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区,从北到南,所有的沿海区域都囊括其中,无一遗漏。

  如果说第一轮的沿海开放,遵循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靠“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起步,最终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暴发式增长,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的话,那么这新一轮的沿海开放的指向则要高远得多。

  有专家指出,还未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国,身不由己地被推向与后工业化的“国际”“接轨”,是这一轮开放的背景。跳过一些阶段,“迎头赶上”则是这一轮开放的必然要求。

  因此,不是制造业量级的简单叠加,“走向海洋,走向深蓝”是这一轮开放的产业选择。“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真正的领导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当时新兴起的产业上的领军者,从上世纪初的汽车、飞机、化学、电话到世纪末的互联网,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到数字化的经济时代,无不如此,”有经验的人指出,“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就希望在这一关系未来的新产业领域,实现赶超。”

  同时,这一轮开放也试图走出对以往发展路径的习惯性依赖不再以城市为单位强调“单点突破”,而是以区域为依托重视区域协调。这就需要每个城市在区域发展的框架下定义自己,放大优势,补足短板。

  因此,青岛要放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宝贵机遇,必须重整产业格局,强化创新驱动,必须逐渐增强自身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首位度,拓宽区域发展的视野,提高辐射能力,扩大辐射范围。

  而要做到这一切,依托国家战略,用全新的视野,构建全新的战略性经济增长极,必然成为当务之急。

  西海岸经济新区,将成为托起青岛蓝色战略的重要支撑,成为驱动青岛驶向深蓝的重要引擎。

  当下的青岛,既有的空间格局,慢慢的变成了城市向上跃升的“天花板”;要打造战略性经济增长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空间困局必须全面突破。

  回溯青岛的发展轨迹能够正常的看到,经过30多年的快速地发展,城市原先奋力挣脱出的空间,已基本饱和。缺地、缺空间,有项目落不下、产业升级受阻、功能释放受限,慢慢的变成了青岛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实。

  市委常委、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大勇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开发区已经布局了六大产业集群,主要是家电电子、石油化学工业、造船、汽车、海洋工程,还有港口物流和贸易。但受制于传统的空间格局,这些集群进一步升级,特别是产业配套率的提升受到很大限制。

  他介绍,在开发区,汽车产业配套率大约有50%,家电电子产业配套率只有40%,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就地配套率只有30%,而理想的配套率是在60%以上。“只有那样,外部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才会因为你的产业环境好,到你这儿来发展和聚集。假如说我们的产业配套老是达不到50%,我们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必然到配套率好的地方去发展,这是区域经济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一个规律。”张大勇说,“就像我们养了一条鱼,但是我们的水不够,这条鱼迟早是要死掉的。”

  从40%提升到60%,综合配套率要提高20个百分点。这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和要素集合,需要大规模的企业,需要绵长的产业链,需要更发达的城市功能。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是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间!而局限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有局面,显然无力支撑。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管委主任王怀岳也有着同样的烦恼。作为我国目前政策最优、功能最强、层次最高、手续最简的开放高地,保税港区独有的八大功能,即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令其它区域艳羡不已。但由于青岛保税港区是依托原有的保税区和港口整合而成的,而原保税区经过近20年发展,空间早已饱和,这直接引发,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受制于空间,无从释放。“保税港区8大功能,现在最多发挥了一半。”王怀岳有些无奈地说。

  空间困局,不仅仅体现在没有新的空间支撑产业的扩张、升级上,更体现在受制于早期开发模式,以及行政壁垒的区隔,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上。

  中规院有关专家就指出,青岛在早期开发中,随机式被动招商、滚动式地域开发,导致布局的专业化程度低,园区内产业间缺乏明确的联系,甚至项目布局混杂、相互影响;即使同类项目,也缺乏必要的产业间渗透与关联。像以老港区为依托的临港产业,严重滞后于港口功能的搬迁;前湾港区域,港口的产业带动作用受到既有产业布局的影响,临港产业用地不足,出现港口、物流产业、生产制造业之间的矛盾。

  同时,由于传统行政格局形成的人为壁垒,造成区际之间产业同构、自成体系、同城竞争,重复和低档次布局的现象严重,甚至同质竞争、互争资源,造成产业资源、空间资源的浪费。

  因此,有经验的人指出,无论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还是优化既有产业的布局,青岛发展中各区域自下而上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必须改变,打破行政壁垒,在更为阔大的空间里全新运筹,整体性的统一规划,将成为青岛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迈入的新阶段。

  放眼青岛全域,构建战略性经济增长极,推动城市跨越式增长,西海岸这片拥有无限潜能的区域当仁不让。

  实际上,胶州湾西岸的胶南、黄岛经过多年的发展,推进经济一体化已经有了较好基础,拥有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这里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西海岸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的核心地带,有前湾港、董家口港两个世界级大港的带动,并且以疏港交通体系为骨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拥有面向世界、辐射全国的市场空间。

  同时,改革开放的优势突出。西海岸是山东半岛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最优越的区域。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这些国家最前沿、前高端的开放区域都在这里汇聚,无一缺席。

  另外,空间优势突出。西海岸海岸线多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用地约45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广阔。

  2010年这一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市的27%、36.9%、18%和14%。家电电子产业,形成了以海尔、海信、新都理光、瑞智精密机电等大项目为龙头,中小型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30万辆整车和35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整车生产突破35万辆,一批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项目已形成批量生产规模,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微型车生产基地。

  8平方公里,总投资逾300亿元。有大型造修船坞7座,其中50万吨级船坞1座,30万吨级船坞4座,15万吨级船坞1座,10万吨级浮船坞1座;海洋工程滑道10条;大型龙门吊11台,已形成年造船500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生产平台16座的生产能力。

  1000万吨大炼油、总投资6亿美元的丽东化工等龙头项目建成投产,海湾高端化工在董家口港区全新布局,这里正形成公司数最多、产业顶级规模、拉动力最强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