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仓储,供应链管理,仓储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华体体育app

双碳时代绿色供应链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供应链系列专题文章一

2023-12-25 华体体育app

  原标题:双碳时代,绿色供应链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供应链系列专题文章一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我国提出的“3060”目标宣告着中国“双碳”时代的到来。两年来,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政策陆续出台,各行各业积极做出响应,许多企业也制定了碳减排目标与相应举措,一系列变化显示出我国正不断向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因势而动,明确减碳目标,定位减碳抓手,制定最适合自身的减碳路线与创新性举措,考验着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战略眼光。在此过程中,供应链作为涵盖从产品研制、计划、采购再到生产与物流五大部门的产品增值网络,也是企业碳排放最大的环节,必然成为公司实现碳减排目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助力企业快速开展“双碳”事业,安永大中华区数字化供应链与智能制造咨询团队,结合为多家国企和全球有名的公司开展的可持续供应链专题咨询和培训辅导服务的案例,推出《可持续供应链》系列文章,为您介绍安永帮助企业组织可持续供应链转型的方法和具体实践。

  本文中,安永将通过提出绿色供应链框架,详尽阐述企业制定绿色供应链实施路线图的关键步骤;同时,为企业识别节能减碳的七个重要因子,并分享该框架下,五大供应链部门的创新性减碳举措,助力企业实现整体碳减排目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与日俱增。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候变暖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加剧,此变化将为自然与人类的生存系统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巴黎协定》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准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准以上1.5℃之内。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今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为了实现1.5℃的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需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之前减少40%以上。

  面对严峻的气候与环境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联合国号召,相继做出“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所谓“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而“碳中和”则为特定时期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移除量相平衡的状态。中国自2020年提出“3060”目标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引与支持文件,不断完善“1+N”政策体系,为企业发展“双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明确设定减碳目标,逐步规划相应的减碳计划,并在节能减排的领域中积极开拓创新举措,不断取得喜人成果。安永对全球性企业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或在近期计划确立减碳目标,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已将节能减排纳入公司治理及绩效考核当中。尤其在绿色供应链领域,清洁可再生能源、绿色物流、使用低碳环保材料等减碳举措日趋得到应用,碳交易、碳捕捉、零碳园区等概念与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毫无疑问,中国的“双碳”事业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发现,在许多企业节能减碳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挑战与阻碍。企业只有克服阻碍,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在竞争中胜利,在变革中发展。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双碳”项目能带来多大的收益仍是一个问号。减碳可能意味着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而这些减碳投资往往回报期较长,甚至一些举措短期内较难看到明确的资金回报。因此,一些保守或对资金流出较为敏感的企业往往对“双碳”投资持观望态度。

  “双碳”事业在我国依然属于较为新颖的范畴,具有理论体系庞杂,测量标准多样,交叉领域众多的特点。部分企业在制定自身减碳路线时,由于缺乏相应知识与经验,往往出现目标制定不合理、执行路径不明确、减碳手段不得法的情况,从而导致资金投入大大增加,减碳成果却收效甚微的局面。

  “双碳”路线的执行与落地离不开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与数字化基础设施能力。企业一方面需要对其内部的组织架构、绩效指标进行重塑和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协调上下游合作伙伴,从端到端的供应链角度建立其低碳生态。此外,一些减碳举措如运营效率优化与原材料追溯也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数据建模与系统实施能力。管理能力与基础设施作为企业“双碳”蓝图的底层架构,极大程度影响着企业可利用的减碳手段的多寡以及其可持续性。

  针对以上三大挑战,安永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建议入手,化挑战为机遇,在变革中实现新的增长:

  首先,关于成本与收益,企业可以从“轻资产”的解决方案入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减碳举措。安永认为,企业在初试“双碳”项目时未必要追求“大而全”。反之,企业可以从部分业务入手,选择资金压力较轻的解决方案,循序渐进,深入变革。在方案选择时,企业必须要考虑其自身发展轨迹以及所处行业特性,在充分分析企业自身优劣的基础上,对备选方案的成本及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对目标企业而言收益、成本、风险三者最优的减碳方案。

  第二,企业也可以在提升运营效率节能减排的同时,利用低碳经济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获得更高收益。谈及“双碳”,大多数企业都会想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监管、减少浪费来实现节能减排。这诚然是“双碳”策略的一部分,而与此同时,安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利用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新技术、新需求与新政策,发现了新蓝海,从而实现了财务表现上的新增长。

  第三,在方法与能力上,企业可以利用外部知识储备与经验优势快速确定“双碳”目标与路线,并建立相应能力。安永在今年5月份一项针对企业高管的调研中发现,75%的企业倾向于在可持续与低碳转型中获取外部指导,其中35%的企业会选择由咨询公司参与或主导低碳战略或路径制定,而26%的企业表示会在可持续项目落地执行时寻求外部技术支持。在当前“双碳”事业如火如荼,众多企业纷纷行动以快速占领先机的背景下,企业在进行低碳化转型时,尤其是在前期规划阶段,可以通过第三方商业服务机构结构化的知识储备以及海内外、跨行业的先进经验快速确定减碳目标与实施路线,同时将外部经验内化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制定减碳策略时,企业可以以自身供应链为中心,利用各部门的协同与优化能力,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优化机会,快速精准控碳。作为涵盖产品、计划、采购、生产制造与物流等多个产品增值环节的供应链部门,可以说是大多数企业节能减排的核心领域。一方面,产品通过价值链不断增值的过程,决定了企业绝大部分的碳排放量。首先,产品设计与开发确定了单位产品的原材料选择、制造工艺与报废流程,从而决定了单位产品自身的含碳排放量;其次,计划则决定了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乘以多大的倍数,并以何种方式投放到市场;而采购、生产与物流则负责将计划产生的温室气体真真切切地排放到环境当中。因此,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优化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空间与可能性。另一方面,供应链本身就肩负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任务,因此在联动合作伙伴进行节能减排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供应链协同能力,搭建绿色供应链生态,从而扩大低碳转型的规模,实现最大化协同效应。

  基于以上四点建议,并结合国内外领先实践,安永开发出了企业绿色供应链框架,帮企业明确“双碳”实施路线图的关键路径。同时,在此框架下,我们总结出了七大关键减碳因子,以便供应链部门制定相应的减碳举措。

  企业在搭建绿色供应链体系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循战略,定目标,找路径,育能力。

  “双碳”项目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自上而下来推行。因此,在开展相关活动之前,企业需要将低碳发展根植于自身的核心价值,寻找低碳事业中能够借自身优势贡献的独特价值。比如,某民营通信科技公司致力于“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个智能世界也是一个绿色世界”“零碳生活成为新时尚”等理念。某美资新能源汽车企业有着“加速世界新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这一清晰明确的愿景,并围绕该愿景构建核心竞争力。只有明确清晰的价值导向才能指引其低碳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步,定目标:确定实施绿色供应链体系的边界,确认当前碳排放基线,并设定目标

  ►划定实施绿色供应链体系的组织边界及活动范围。现实中,企业边界往往有多种定义,温室气体也是种类繁多,从企业自身出发整条产业链上不同相关者产生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在进行核算时也需要做出区分。因此,企业在制定减碳目标前,需要确定自身组织边界、纳入核算的温室气体种类以及目标覆盖的排放范围。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推荐了三种组织边界界定的方法:“股权比例法”“财务控制权法”与 “运营控制法”。企业在设定组织边界时可以选择上述三种方法的任意一种,并贯彻碳盘查始终。关于温室气体种类,企业可以结合《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控制的六种温室气体与生产经营中主要产生的温室气体进行自主选择。

  最后,企业需要了解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的三个范围:范围一指企业在生产运营中产生的直接排放,比如燃煤发电、化学材料加工等;范围二则是消耗外购能源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外购电力、蒸汽等;范围三则指其它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多数企业至少会选择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项。

  ►盘查碳基线,厘清现状。在评估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时,主要采用排放因子法。企业可遵循三个步骤:

  首先,收集活动数据(Activity Data)。企业需要制定指定范围内各项活动的排放源,并收集活动数据作为关键输入之一。活动数据是与能源使用直接相关的信息,如用电度数或填埋废物吨数。

  然后,选择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s)。排放因子选取方法不尽相同,企业应考虑到所在国家地区、能源结构以及具体活动的影响,选取最合适的排放因子。

  第一,确定减碳目标的类型。企业可以选择绝对目标或者强度目标。绝对目标可以直接衡量企业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当量,但对于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企业颇具挑战。因此,也有很多企业选择设定强度目标,即通过衡量单位经济产出的排放量来评估减碳结果。

  第二,目标的里程碑节点。设置切实的时间表有助于企业更清晰地呈现其目标、更系统地跟进减碳进度。至少需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同时定期在内部进行指标回顾,对外部进行成果披露。

  第三步,找路径:建立减碳举措清单,确立举措优先级,完成规划路径设定并付诸实施

  在确定“双碳”范围与目标后,企业应着手进行具体的减排举措设计。此环节也是搭建绿色供应链实施路线图中最后且最关键的一环。通过对国内外及不同行业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安永发现有七大关键减碳因子贯穿于企业低碳转型的过程当中。供应链的五大部门——产品、计划、采购、制造与物流——可利用此七大因子制定相应举措,筛选后形成减碳举措清单。

  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企业利用低碳经济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例如,产品研发部门可以采用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或者通过模块化设计将产品废弃转化为模块的替换,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再如,物流部门也可以通过推广可循环包装来减少对一次性包材的需求,从而降低物流运输环节的废弃物污染。

  高效运营。通过管理优化、设备升级和流程改造等方式提升企业现有业务的运营效率,从而促进节能减排。这一点,一方面体现在供应链生产与物流环节的能源效率优化与精益改造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供应链计划部门通过计划流程改造、库存及物流网络优化等手段减少呆滞库存和无效调拨上。

  能源升级。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以可再生能源电力取代燃煤发电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公司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自建可再生能源系统或购买绿电的方式降低化石能源发电比例,减少碳排放。

  材料替代。企业可以在产品本身或供应链流程中寻找绿色替代材料,从而减少化石原料对环境的污染。一些企业也看到了市场对于环境友好型材料的产品呼声日渐高涨,适时地开发出低碳、脱碳及各类环保型产品,丰富了产品组合,创造了新的增长机会。

  透明可视。提高供应链端到端的透明可视度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计划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供应链计划可视度,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改善供应链牛鞭效应,规避因为供需不平衡而产生的浪费;第二,生产与物流部门可以通过提高设备能耗及状态可视度,监控甚至模拟相应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提早发现问题,优化能源利用率;第三,采购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原材料溯源可视度来确保可持续采购的合规与安全。

  指标设定。合理的绩效指标是企业搭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企业既可以利用一些供应链常规指标,如需求预测准确率,库存周转率来衡量运营效率优化的成果,也可以制定一些创新性指标来评估各供应链部门各项可持续举措的表现,如制造环节的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或者物流环节的包材回收占比等。

  内外协调。一方面,企业自身的低碳变革管理需要大量的流程再造及内部沟通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企业如果想实现快速节能减排,必须将价值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者甚至竞争对手都纳入“双碳”事业。例如,公司能够通过内部的计划流程优化建立一体化的产销协同体系,从而减少呆滞库存以及过量生产。再如,企业也可以通过对供应商的低碳评级来减少自身“范围三”的排放。

  在完成减碳清单制定后,公司能够依照清单内举措的优先级与实施难易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形成一份具体可落地的绿色供应链实施路线图。

  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为确保低碳转型平稳过渡、低碳举措成功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与基础设施能力。这一环节虽然并非构建绿色供应链实施路线图的必要步骤,但却贯穿于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始终。在运营效率提升方面,公司能够着重培养供应链优化、采购策略优化与精益管理能力。同时,强化自身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可视化大屏、动态决策系统甚至供应链控制塔赋能企业“双碳”事业,实现精准节能减排。

  展望未来,安永认为全球“双碳”变革必将获得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发展。企业应尽早布局,抓住“双碳”经济带来的机遇,适时适当推动相关节能减排项目落地,才能化挑战为优势,实现新的增长。

  安永数字化供应链和智能制造咨询团队提供绿色供应链建设中所有的环节的服务与咨询,帮助客户更好地拥抱未来的变革。

  绿色供应链战略:供应链战略诊断与规划、供应链分类与目标设计、低碳供应链运营模式设计与转型支持

  绿色供应链实施路线图:双碳目标与边界设定、碳基线排查、减碳举措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

  绿色供应链运营优化:集成业务计划、库存诊断与优化、可持续采购、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绿色制造、物流网络优化与绿色物流转型

  供应链控制塔:系统与数据集成规划、数据分析与展现、供应链分析、供应链控制塔用例研究及落地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