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仓储,供应链管理,仓储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人才招聘

新质生产力投资主线

2024-03-30 人才招聘

  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下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将指引新一轮产业投资机会,并有望成为2024年A股市场的投资主线之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月31日,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

  2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指出,2024年的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2023年习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政治局集体学习及会议做出系统阐述、重大部署,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不断被完善,为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两会”期间,习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水平发展这个第一个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当前,中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式。中国在科学技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积极成效,但是制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格外的重视,切实解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理论,对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塑造中国核心竞争力,具备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在科学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创新和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之“质”体现在质量高、效率高和可持续性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发展新型生产力理论,是解决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的必由之路。

  浙商证券觉得,随着经济内生动能触及高位,预计无风险利率在2024年下半年或出现波动下行趋势,叠加市场的信心稳步修复,以及海外流动性宽松预期兑现对权益市场估值改善的贡献,下半年可能形成股债双牛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可能迎来估值弹性释放,包括制造、科技和医药等领域。

  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国若能够通过前瞻布局和率先发力,实现产业化突破,并在产业化和市场需求的互动中加快技术迭代,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性价比,就非常有可能在一些细分赛道中取得先发优势,从而在宏观层面更好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涵盖科学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最早是习在2023年9月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的。

  习当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省经济工作会议中,“打造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都是任务重点。

  2023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比2023年科技任务的措辞“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着重提出“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并且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重点强调于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数字化的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量子等新赛道。

  2024年1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指引,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习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求是》杂志刊登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重点是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

  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变成全球强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头羊,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

  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申万宏源证券觉得,习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能关注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是“新”。对于新质生产力,除了“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是重点”,还提到“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长期资金市场能够映射的行业最重要的包含半导体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和创新药产业链等。

  二是“新应用”。习提到自主可控,强国战略和数字化的经济,在强国计划中,此次提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和农业强国五大任务。映射到长期资金市场,制造强国包括的行业有工业母机、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卫星通信等;网络强国和数字强国包括的行业有人工智能、算力、6G通信;农业强国则是种业安全及农业现代化建设;质量强国可关注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其中提到的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工业品等提档升级。

  三是“绿色生产力”。习提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此部分长期资金市场可关注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力设备等产业链。

  长城证券也认为,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来看,“新”的核心在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里的科学技术创新强调的是具有原创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质”包含了质态和质效两方面的指征。从质态上来看,新质生产力需要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在经济数字化的趋势下将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生产要素。而从质效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的基本工艺和品质的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跃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的竞争力。从产业大趋势来看,新质生产力指向了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型增长路径。

  新质生产力主要聚焦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囊括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绝大部分行业;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非常明显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起的产业。全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学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申万宏源证券表示,以上所提及的部分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均有详细部署,其中,农业安全、半导体产业链安全、能源安全、医药安全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领域。2023年12月,“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均快于预期。

  在“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后,各地在2024年的经济工作规划中均有大量部署。如,上海市在1月5日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专门有一章提及“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基础设施”,其中详细提到的包括算力、城市区块链(这里包括数据流通、跨境贸易、航运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数据要素开放流通,人工智能大模型和Web3.0生态。

  广东省提出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打造通用AI产业创新引领地,开辟新赛道。江苏无锡则设立了首个未来产业特色园区,针对合成生物、新型储能、原材料研发等绿色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同时,各大部委对新质生产力也已经做出了相关部署,国家发改委表示:“促进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的增长引擎,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做好生产力储备”。

  财政部表示:“2024年,财政部门将在政策取向上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需求牵引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同时着力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春节之后,包括中央深改委会议和中央财经委会议都陆续召开,其中,中央财经委会议中也提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设备更新换代政策的推出将和新质生产力中关于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发展政策共振,未来还需关注财政以及各地的配套政策的推出。

  西南证券表示,当前以“房地产—土地财政—土地金融”为代表的旧经济发展模式式微,目前经济结构正在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方向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新旧动能平稳接续的前提。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需要在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同时,着力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此来逐步替代旧的经济“马车”、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但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面临着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也将成为政策的重要方向。

  未来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方向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自主可控方面,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构,确保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紧迫性逐渐上升,目前国内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加大创新力度,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数字化方面,产业数字化是数字化的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2022年,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占数字化的经济比重为81.7%,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的比重为33.9%。其中,工业数字化快速推进,2022年工业数字化的经济渗透率达到2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未来数字化的经济相关的产业,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有望加快发展。

  绿色化方面,横向上,未来绿色汽车、家电、建材、清洁能源等绿色制造产业有望加快发展;纵向上,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也有望加快。在制造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的活跃度有望逐渐提升。2023年,全国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2.12亿吨,年度成交额144.44亿元。

  在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先进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分类(2018)》中,涵盖488个国民经济行业,最重要的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相关服务业等九大领域。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

  近年来,央国企加快对于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部署,2023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但具有非常明显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2024年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七部门颁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提出全面布局未来产业的六大赛道: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将发挥新型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当前,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省市积极部署未来产业,纷纷出台实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和计划等,如上海市提出未来产业产值争取到2030年达到5000亿元左右,苏州市提出2035年未来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南京市提出2025年未来产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3000亿元以上。由于中国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一旦技术路线成熟,有望培育一批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对经济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在经济中占比正逐渐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占GDP比重已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2年的13%以上,同时根据“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预计202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行业占GDP比重将上升至17%。

  长城证券觉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意味着在企业研发初期大量的资产金额的投入,而研发活动中存在着试错成本,并且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通畅的融资渠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备条件,长期资金市场的助力就显得很重要。

  近年来,中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023.5亿元,有力支撑了铁基超导、量子信息、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重大成果产出,但是相比于美国、日本、德国等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稍显落后。

  从中国投资结构上来讲,目前中国企业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要的融资手段,股权融资比例占比较少。2023年,中国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在融资结构中占比约4%,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稳定的资金供给,而研发风险的存在也代表着科创企业的财务杠杆不宜过高,因此转变融资结构,提升长期资金市场活跃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近期,在部署2024年投资工作方面,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大力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长期主义,加大布局力度;坚持投新、投早,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为了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中国金融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一是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科创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二是改变科创企业的融资结构,增加股权融资比例,吸引长期、稳定的资金投资于具备先进科技属性的企业,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相互促进;三是完善科创企业的分红机制和投资者退出机制,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科创企业和投资者的双赢。

  海通证券也认为,科创企业一般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并且只有少数的动机向银行详细披露其研发信息,因此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另外,科创企业研发投入较高,研发结果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现金流和盈利不稳定;并且其核心资本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难以有效定价并作为抵押。因此,科创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长期资金市场为其提供畅通的投融资渠道,其中直接融资作用重大。

  借鉴1980年代美国发展经验不难发现,金融结构需与产业体系适配,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体系转型离不开直接融资的配合。

  美国在1980-2000年出台了包括宏观、产业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科学技术创新。1978年后美国推出了免税、放宽企业登记限制等一系列政策鼓励股权投资,一方面为新兴科技公司提供了从初创到成熟所需的长期稳定的资金,另一方面为微软、英特尔这类公司拓宽了上市渠道,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期间,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在美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科技企业IPO数量占比明显提升,解决了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助力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海通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1980-2000年,股权融资在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从35%升至55%,期间科技企业IPO数量占比达到37.6%。同时,美国科创产业快速发展、业绩持续上行,1980-1990年代美股掀起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科技股长牛行情。

  而股市的繁荣,又有效反哺了美国科创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987-2000年,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美国GDP比重从3.4%增长到6.2%,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20%下降到2000年的15.1%。1995-1999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7%,其中电脑及电子产品行业劳动生产率上涨幅度最大。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下,美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技术驱动。1988-199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6%左右,而到2001-2005年时期已明显提高至64%。

  从国际对比的视角来看,当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比重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社融存量衡量,2022年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达66%,而中国仅为17%,其中股市融资仅占4%。

  借鉴美国1980-2000年间直接融资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经验,未来需加快实现融资结构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为科创公司可以提供更加便利、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促进产业体系升级。

  而直接融资的配合离不开活跃的资本市场,海通证券认为应从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动等方面出发活跃资本市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科创公司发展和产业体系升级。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新劳动者。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新劳动对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四是新型基础设施,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布局大科学装置,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浙商证券认为,上述“四新标准”可以作为区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标准。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特征。

  从宏观角度看,在新型制的构建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新型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不论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都迫切需要我们更好发挥新型制优势,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在创新发展中占据主动。

  从长期资金市场的行业划分标准看,新质生产力涵盖的二级市场赛道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大科技行业;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大制造行业;医药生物等大健康行业。对应新质生产力,传统生产力即过去更多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其中包括:一是传统周期类行业,从定义上看主要源于并未充分使用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浙商证券觉得,从申万行业指数以及行业划分标准看,主要包括大金融(银行、非银金融)、农林牧渔、基础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房地产、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石油石化、煤炭、交通运输等。

  二是传统消费类行业,从定义上看主要同样源于并未充分使用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新型基础设施”。浙商证券认为,从申万行业指数以及行业划分标准看,主要包括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纺织服饰等。

  三是传统服务类行业,从定义上看主要源于未充分使用“新劳动者”,浙商证券认为,从申万行业指数以及行业划分标准看,主要包括商贸零售、社会服务、公用事业等。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从构成上看,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

  2023年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下称“《实施方案》”)。文中指出:“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全局。”浙商证券认为这一定义与新质生产力极为接近。

  在《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指出:“以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为目标,以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为抓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八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九大未来产业。”

  浙商证券认为,《实施方案》在较大程度上为新质生产力以及其涵盖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框定了行业范围,可以作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方向。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包含第五代移动通信(5G)、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新兴数字领域。《实施方案》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面向重点场景和行业应用,优化完善5G标准。研制集成电路、基础器件、能源电子、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电子信息标准。研制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软件标准。研制大数据、物联网、算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数字领域标准。

  二是新能源,主要包括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并网和新能源关键设备。《实施方案》指出:新能源主要是研制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标准,优化完善新能源并网标准,研制光储发电系统、光热发电系统、风电装备等关键设备标准。

  三是新材料,主要包括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及稀土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实施方案》指出:新材料主要是研制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及稀土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标准。面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和应用场景探索,开展前沿新材料标准预研。

  四是高端装备,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农机装备、工程机械、医疗装备、智能检测装备和增材制造装备。《实施方案》指出:高端装备主要是研制工业机器人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制高端数控机床关键共性技术、整机、数字化控制与核心部件标准。研制农机装备基础通用、关键技术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研制工程机械基础通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动化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研制医疗装备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运行服务与集成应用标准。研制智能检测装备基础、关键技术和互联互通标准。研制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工艺和部件、关键技术、测试评估等标准。研制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典型行业应用等标准。

  五是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部件系统、核心元器件、智能网联技术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实施方案》指出: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制动力性测试、安全性规范、经济性评价等整车标准,驱动电机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部件系统标准,汽车芯片、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标准,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智能网联技术标准,以及传导充电、无线充电、加氢等充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标准。

  六是绿色环保,主要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环保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指出:绿色环保主要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制温室气体基础通用、核算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标准。优化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标准。研制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环保、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

  七是民用航空,主要包括航空器、发动机、机载系统和通用基础与运营支持。《实施方案》指出:民用航空主要聚焦研制商用飞机、水陆两栖飞机、直升机、无人机以及新动力、新构型航空器等航空器标准。研制整机、关键重要部件、适航符合性、客户服务等标准。研制航空电子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与机电系统等机载系统标准。研制基础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生产制造等航空通用基础标准,以及运营支持标准。

  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实施方案》指出:聚焦高技术船舶领域,研制重点船型总体设计、总装建造标准,关键零部件和系统标准,以及绿色管理标准。聚焦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研制总体设计、总装建造、关键系统标准,研制潜水器标准。

  未来产业包括哪些?浙商证券觉得,一是元宇宙。《实施方案》指出:开展元宇宙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元宇宙术语、分类、标识等基础通用标准,元宇宙身份体系、数字内容生成、跨域互操作、技术集成等关键技术标准,虚拟数字人、数字资产流转、数字内容确权、数据资产保护等服务标准,开展工业元宇宙、城市元宇宙、商业元宇宙、文娱元宇宙等应用标准研究,以及隐私保护、内容监管、数据安全等标准预研。

  二是脑机接口。《实施方案》指出:开展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脑机接口术语、参考架构等基础共性标准。开展脑信息读取与写入等输入输出接口标准,数据格式、传输、存储、表示及预处理标准,脑信息编解码算法标准研究。开展制造、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行业应用以及安全伦理标准预研。

  三是量子信息。《实施方案》指出:开展量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路线图研究。聚焦量子计算领域,研制量子计算处理器、量子编译器、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量子云平台、量子人工智能、量子优化、量子仿真等标准。聚焦量子通信领域,研制量子通信器件、系统、网络、协议、运维、服务、测试等标准。聚焦量子测量领域,研制量子超高精度定位、量子导航和授时、量子高灵敏度探测与目标识别等标准。

  四是人形机器人。《实施方案》指出:研制人形机器人术语、通用本体、整机结构、社会伦理等基础标准。开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结构零部件、驱动部件、机电系统零部件、控制器、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模组、能源供给组件等基础标准预研。研制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定位导航、人机交互、自主决策、集群控制等智能感知决策和控制标准。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分类与性能评估等系统评测标准预研。

  五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施方案》指出:围绕多模态和跨模态数据集,研制视频、图像、语言、语音等数据集和语料库的标注要求、质量评价、管理能力、开源共享、交易流通等基础标准。围绕大模型关键技术领域,研制通用技术方面的要求、能力评价指标、参考架构,以及训练、推理、部署、接口等技术标准。围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应用及服务,面向应用平台、数据接入、服务质量及应用可信等重点方向,研制AIGC模型能力、服务平台技术方面的要求、应用生态框架、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生成内容评价等应用标准。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重点行业开展AIGC产品及服务的风险管理、伦理符合等标准预研。

  六是生物制造。《实施方案》指出:研制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生物反应器等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规范等工艺标准。优化完善生物制造食品、药品、精细化学品等应用领域的产品、检测和评价方法等标准。

  七是未来显示。《实施方案》指出:开展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视网膜显示等先进的技术标准预研。研制Micro-LED显示、激光显示、印刷显示等关键技术标准,新一代显示材料、专用设备、工艺器件等关键产品质量标准,以及面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场景的应用标准。

  八是未来网络。开展6G基础理论、愿景需求、典型应用、关键能力等标准预研。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演进,构建“IPv6+”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分段路由(SRv6)、应用感知网络(APN6)、随路检测(iFit)等核心技术标准研制;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紧迫需求,加快确定性网络、数字孪生网络、算网融合/算力网络、自智网络、网络内生安全等关键网络技术标准研制;面向海空天地一体化、高通量全息通信、海量人机物通信等新场景,开展新型网络体系结构、路由协议、智能管控等标准预研。开展Web3.0有关标准预研,研制术语、参考架构等基础类标准,跨链技术方面的要求、分布式数字身份分发等技术类标准,以及面向数据资产交易、数字身份认证、数字收藏品管理等场景的应用类标准。

  九是新型储能。聚焦锂离子电池领域,研制电池碳足迹、溯源管理等基础通用标准,正负极材料、保护器件等关键原材料以及零部件标准,以及回收利用标准。面向钠离子电池、氢储能/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加快研究术语定义、运输安全等基础通用标准,便携式、小型动力、储能等电池产品质量标准。